© 2019 黄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指导办公室
追梦前行的蓝天人——黄山蓝天救援队优秀典型事迹材料

来源:黄山文明网 时间:2019-08-29

  黄山蓝天救援队成立于2016年6月,2018年12月正式登记注册,是一只民间纯公益救援团队。目前团队拥有30名专业救援队员和100名公益志愿者,成员均来自各行各业。团队自成立以来,以打造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公益性救援机构为目标,开展水域、山地、自然灾害救援服务和各类应急救援讲座等活动480余次,服务总时长20381小时,参与志愿服务3976人次,救援人数370人,受益群众2.7万人次。蓝天救援队已成为政府应急救援队伍的有效补充力量,他们的无私奉献也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正 文:

  危难时刻显担当

  黄山蓝天救援队是一支民间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目前共有队员130人,队员们自筹资金或自制救援所需的橡皮艇、救生工具、救援设备器材、防蜂服等装备,参与屯溪老街街道西杨梅山大树倒塌排险、歙县大谷运道路除冰抢险、屯溪花山拦河坝车辆落水救援、救灾救援260余次,救援人数173人 。哪里有救援,哪里就有蓝天救援队的身影。

  2019年8月10日“利奇马”台风袭击宁国市,宁国市多个乡镇受灾严重。蓝天救援队迅速集合队员,4车15人携带救援器材、保障物资等,行程117公里连夜驰援宁国甲路镇。由于道路成段被冲毁,民房屋舍倒塌和电线杆倒伏等原因,救援队车辆无法通行,但救援队没有放弃救援,他们每人背负20斤的救援器材或保障物资,冒着大雨,徒步趟过急流,穿过断崖,行走仅20公里,终于到达失联10余小时的“孤岛”-风龙山村。到达救援点后,队员顾不上休息,马上又投入的抢险救援中,完成灾情评估、转移群众、救护受伤群众、搜索失联人员等救援任务,解救被困群众20余人、救护5人。在完成救援任务后,蓝天救援队又自发筹措灾区紧需的矿泉水、方便面、面包等生活物资百余件送住灾区。

  小城大爱暖人心

  蓝天救援队率先在黄山市发起了针对走失人员的救援活动。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无论救援条件多么恶劣,只要接到求助信息,蓝天救援队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实施救援。近年来,开展黄山区太平湖摩托艇驾驶员落水救援、祁门芦溪南京驴友“金陵客”失踪救援、池州失踪老人联合搜救。截止目前,团队共开展人员救援行动153次,成功安全寻回85人。

  2019年4月7日湖边83岁老人下午出门后走失,家人万分着急。晚上22时接到求助后,队员们离开温暖的被窝赶来、离开亲友的聚会赶来、离开陪伴家人的温馨赶来,只为让走失老人早点回家。通过对老人身体情况、可能行走的路线区域,综合判断后对搜救人员进行分配安排,短短的四十分就将老人安全找到。看着亲人见面的相拥而泣,队员们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2017年5月9日,屯溪区阳湖镇三充村的一位九旬采茶老人失踪,蓝天救援队接到求助后,立即组织队员连夜前往失踪地区寻找。茶季的山里水气很重,队员穿林过草,全身湿透,搜索近3个小时,仍没有发现老人的踪迹。时间一分一秒走着,人们着急的等待着,带来的手电也快没电了,救援人员自身也面临危险,但他们没有放弃,扩大范围进行深入搜索,直到对讲机内传来队员的声音——“老人安全找到了”。一颗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随后,队员们又轮流出力,将老人从山里安全背出。

  蓝天救援队还发挥队伍专长,把预防老人走失和寻找走失老人相结合。2018年初,黄山蓝天救援队率先在黄山市发起关爱老人的 “黄手环”活动。自费购买黄手环500枚。先后在屯溪区、徽州区、歙县等区县走进社区、走进乡村开展免费发放“黄手环”活动20余场,免费发放“黄手环”482枚。

  防范未然促安全

  未成年人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会看到关于未成年人溺水死亡等各种安全事件的报道。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近年来,蓝天救援队一直秉持“防大于救”的思想,结合自身救援专业,主动走进校园、走进社区,面向未成年人开展安全宣传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未成年人应对不同困境的生活技能,帮助自己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各类危险和意外伤害。共开展防灾减灾、安全防范知识宣讲、演练培训93次,受益万余人。

  2019年,黄山蓝天救援队在以往“防溺水”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引进开发了“儿童防侵、赋权五防”的公益项目(儿童五防:防性侵、防拐卖、防校园暴力、防意外、防灾害),丰富了进校园志愿服务内容的多样性。该项目也入选了安徽省志愿联合会“幸福皖江志愿行”品牌项目。从2019年3月份正式实施至今,足迹遍布歙县、徽州区、屯溪区、休宁县、黟县的城乡学校、社区,开展“五防”安全宣讲45次,受益学生近10000人,行程1500余公里。

  黄山蓝天救援队秉承“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完善自我,善待他人”的队训,坚持“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原则,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为社会树样,为自身立德,展现了黄山民间救援人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 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