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黄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指导办公室
【致敬抗美援朝老兵】汪三英:上了战场就不在乎生死!

作者:程向阳 胡高华 李卫敏 来源:黄山文明网 时间:2020-10-27

  “안녕하세요,你好(谐音安宁哈噻呦)어서 앉으세요! 请坐(谐音凹瘙安仄赛哟)”

  10月19日下午5时许,家住中心城区栢景雅居的抗美援朝老英雄汪三英用朝鲜语欢迎“黄山没有忘记——探访抗美援朝老英雄”栏目采访组,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位年已九旬、曾经历过大骨峰(音译)和桥岩山战斗的老英雄,以这样的方式欢迎记者,更是勾起大家了解那段烽火岁月的强烈欲望。

  1931年,汪三英出生在休宁县商山镇杨庄村杨庄村巴冲组。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悍然发动朝鲜战争,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安全。20岁的汪三英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应征入伍,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119师595团1营1连1排1班。1951年6月,第67军赴朝参战。从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在金城地区担负作战和防御任务,身为步枪手的汪三英先后参加了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战斗。

  回忆起70年前的历史,老人的记忆如泄洪一样打开:30辆大卡车从屯溪出发,经宣城并乘轮船到芜湖、南京,然后坐火车到东北,10月8日正式出国,那时候条件差,一个月没洗澡,身上长满虱子,还经常遭遇美军飞机大炮轰炸。从一开始因为武器差难免让朝鲜老百姓怀疑这样的军队能否打得过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到后来看到我们作战英勇打了胜仗又对我们竖起大拇指。从初次参加1952年秋季阻击战时的紧张害怕,到1953年参加桥岩山战役时的视死如归轻伤不下火线;从八大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以他们部队为原型,到电影《怒海轻骑》在他们部队实地拍摄;从部队复员在休宁县煤矿厂人事科当文书,到回老家当民兵营长……2个多小时,汪老没喝一口水,没停一分钟,快而有力。他时而普通话、时而休宁话、时而朝鲜语,丰富的语言和表情,形象生动地呈现了战争的严酷和志愿军战士的爱国情怀。“零下40的温度,流鼻涕能马上结冰;站岗时因为冷,只能不停地原地跑步;参加每一场战斗都要自愿填写申请书,不是你要不要参战,是你符不符合参战的条件。”汪三英说:“此前的思想已经统一,参军就参军,打仗就打仗,死就死,这是军人的天职。”

  “每一次战斗之前,衣服和裤子都会缝上家庭住址、姓名和部队番号。”汪三英说:“在朝鲜战场,面对了太多的死亡。7月13日的桥岩山战斗异常激烈,山沟、山梁以及山头战壕,到处是横躺竖卧的尸体。敌人的死亡很大,我军的牺牲也很大。这场战斗中,我的右小腿被弹片炸出一个口子,当时根本不知道,直到血流到裤腿上凝结成块,才用随身携带的急救包包扎后继续投入战斗,直到我军占领桥岩山。”汪三英告诉记者,他们连还出了一个‘一级战斗英雄’李家发。来自安徽南陵的李家发在攻打桥岩山战斗中,部队受敌地堡火力阻击,当时李家发主动请战,接受爆破任务,他用身上仅剩的两颗手榴弹,拖着受伤的腿、向吐着火舌的碉堡爬去,最终以胸膛堵住机枪射孔,牺牲时年仅19岁,是志愿军199师的“黄继光”。汪三英所在部队损失很大,从出发时的全连280人,到1954年10月8日回国,牺牲160人。

  复员后的汪三英先在休宁县煤矿厂工作了5年,1961年回到老家杨庄村担任民兵营长,一直干到1996年。老人育有一儿四女。值得一提的是,汪老的哥哥、弟弟均是军人,儿子也曾是一名“大漠铸剑”的火箭军军人。莽莽苍苍的雪原,深邃幽长的山洞,震天动地的炮火,弥漫连天的硝烟。老人除了耳朵当年被大炮震聋之外,身体尚健,生活之余还喜欢写字。汪老的老伴在一旁插话说:“老头子聪明得很,能说一口朝鲜话,一方面是靠当年部队每天一个小时学习的积累,另一方面是他的学习语言的能力很强。”

  “亲爱的志愿军同志们,你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当我们受难的时候,你们的友谊打动了我的心……”采访临近结束,汪老情之所至,他模仿起当年朝鲜人民军文工团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时所唱的歌,表达他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赴朝参战70周年的深深纪念。(程向阳 胡高华 李卫敏)

责任编辑: 王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