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黄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指导办公室
黄山:“志智双扶”助推脱贫攻坚见成效

作者:刘静 来源:黄山文明网 时间:2020-10-2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完成这个宏伟目标,必须抓住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其中脱贫攻坚战作为底线任务,也是难度最大最紧迫的任务。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不仅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都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显著政治优势。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此关键时刻,更要坚定信念,以攻城拔寨的决心和勇气来检视问题、解决问题。随着脱贫攻坚的逐步深入,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必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黄山市据此为导向,结合本地特点进行创新探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如期顺利取得脱贫攻坚任务胜利累积了诸多经验。

  黄山市“志智双扶”成功探索实践

  以基层党建为引擎,发挥党员带动作用。扶贫的动力在基层,动力的源泉在党组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党建,明确指出:“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也是黄山市各区县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的“扶志”“扶智”的好方法。黄山区弦歌村通过选派和培养骨干力量,打造出了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与脱贫攻坚工作相适应的基层干部队伍,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及省市各项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找准区域脱贫关键。村“两委”及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带头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板凳课堂”“肩并肩”、党员议事会等活动及自身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党组织在群众中的组织力、号召力、引领力,做群众的“贴心人”,形成良好的带动效应。黟县泗溪村则通过强化教育管理,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各项制度,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将更多进步分子纳入到党组织中来,让更多的人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壮大基层组织力量。在疫情防控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党员+群众”联动机制,解决好本地区脱贫中出现的各项问题,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

  以红色基因为支点,弘扬老区奋斗品格。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期,更要强调贫困群众的自身能动力,只有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宣传教育,使其具有敢拼敢干的精气神,在精神脱贫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物质脱贫的永续性,才能达到脱贫实效。黄山市是一座充满红色记忆、有着悠久革命历史和传统的城市,所辖各区县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直都是革命老区人民的光荣基因,用好这一传统,也是黄山市探索“智志双扶”的一条主要路径。皖赣交界的休宁田里村,有着包括皖浙赣省委旧址石屋坑在内的红色文化资源,这里的脱贫攻坚以此为抓手,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扶贫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当地通过建设红色文化纪念馆,还原红色夜校、地形沙盘,整理汇编党史故事,在全村范围内重现革命战争年代,前辈和先烈们坚定信念,在炮火硝烟中立下的赫赫战功的光辉场景,宣传引导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所有村民继承先辈品格,弘扬革命精神,把党的好政策与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结合起来。截至目前,这种宣传引导效果非常好,当地贫困户普遍认识到了自身的能动力,在红色文化的感召下,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好成绩,正在续写新辉煌。

  以产业发展为平台,调动贫困户生产能动力。产业扶贫是最能够带动“志智双扶”的一种方法。我国自古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通过上门指导、技能培训、政策引导,可以为贫困户增加自信心,提高创收能力。产业扶贫作为一种内生发展机制,可以促进贫困个体与贫困区域的协同发展,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在此过程中,真正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黄山市各区县在发展产业时注意和自身特点相结合,坚持把“扶志”和“扶智”作为第一要务,真正做到了产业进村,贫困出村。其中,祁门县芳村村在特色产业项目落实上专门建立了“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安排农业技术人员对项目进行“按需”技术指导,引导贫困户由原来的传统茶叶生产向绿色有机茶叶生产转变,不断提高贫困户的生产技能水平,并以此反哺产业发展,为脱贫提供更大动能。休宁县浯田村从子女教育培育、政策支持宣传等方面入手,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改善家庭条件,通过举办茶园管护、山泉流水养鱼等劳动技能培训以及定期座谈会,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智力水平,坚定发展产业信心。除此之外,流口村在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过程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办村级扶贫学堂,开展以茶园绿色防控、农业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培训,并结合本村特色“生态美超市”,在为困难群众增收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典型示范为引领,形成你争我赶脱贫氛围。“志智双扶”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增强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增加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底气。很多时候,脱贫的关键就在于为困难群众树立标杆,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能够快速有效树立“人穷志不穷”的精神榜样来化解困难群众的自我否定感。黄山区五丰源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贞爱素家庭农场主王爱素,都是在致富路上涌现出的先进代表,她们用奋斗改变命运,也是“志智双扶”的成功范例。当地通过开展座谈会、宣讲会,做好了这些“脱贫致富故事”在区域内的传播扩散,给村里的其他贫困户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这样既坚定了其他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提振了他们勤劳致富的精气神,也为他们的增收提供了一种参考方向,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困难群众“愿脱贫、会脱贫、能脱贫”的内生动力。

  坚持和总结好“志智双扶”中的方法论

  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思想引领力。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扶贫脱贫的基础上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其脱贫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果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说明了党执政施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了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才能做到上传下达,以严明的纪律压实主体责任,积极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起大扶贫格局,形成良好的脱贫生态氛围;才能引领贫困区县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学习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提高自身认识,将党的好政策、新方法领悟到位,传达到位,以形式丰富的宣传来提高思想引领力、感染力,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提高凝聚向心力,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主脱贫意识,掌握摆脱贫困的方法途径,真正实现“人心齐,泰山移”。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唯物史观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时也反复强调:“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脱贫攻坚战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破解当前脱贫攻坚中的瓶颈难题,就要充分发挥困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转变观念,明白好日子不会从天而降,一切的幸福生活都是干出来的。只有他们从内心产生脱贫的渴望,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明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道理,才能自觉走出来,对文化知识、先进理念、致富经验有主动汲取的需求,才能发挥自身关键作用,通过艰苦奋斗实现脱贫致富。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重落实。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各个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不同,资源优势也各异,因此在制定脱贫策略时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坚持“靶向治疗”,在深度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决策,一定要找准自身定位,围绕“地区脱贫有何先天优势”“脱贫政策推行有何基础”“贫困群众接受认可度”等方面深入梳理好本区域实际,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同时在“志智双扶”的过程中也要讲求方法,从困难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入手,用最直白的话讲清楚群众最关心的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扎实有效做好“一户一策”。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笃行担当,砥砺前行,取得这场战役的最后胜利! (刘静)  

责任编辑: 王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