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黄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指导办公室
【致敬抗美援朝老兵】曹冬至:架起朝鲜战场上的“顺风耳”

作者:程向阳 胡高华 李卫敏 来源:黄山日报 时间:2020-10-27

  一幢土墙房,门檐上挂着“光荣之家”的牌子。  

  曹冬至老人坐在房前的椅子上,他的兵龄和房子的年龄一样大——69年。此时他穿着黄军装,胸前佩戴着一枚勋章,向“黄山不会忘记——寻访抗美援朝老英雄”采访人员回忆抗美援朝时期的艰苦岁月。  

 

  1951年5月,休宁县洪里乡芳干村(现商山镇东洲村葛坞组),时年18岁的曹冬至应征入伍。先到休宁人武部报到,再到隆阜新兵团训练1个月,到屯溪上了十辆大卡车,一路经过旌德、南陵、芜湖,上了闷罐列车,哐铛哐铛开了七天,终于到达沈阳,编入高岗领导下东北军区新兵45团。

  结束在新兵营的训练后,曹冬至随部队开往朝鲜,负责沈阳——平壤(梅河口——南楂木)的通信线路架设任务。 

  朝鲜战场上,前线部队冲锋陷阵、流血牺牲,铁道兵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通信兵则是负责整个战线的电话维修工作,保障整个部队的通信联络通畅。通信兵在执行任务时,由于道路崎岖,加上很可能会遇上敌人,为此他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一有动静,就尽快做好埋伏、隐蔽。  

 

  “测量、立杆、放线、架线、登高,虽然不在一线,但艰苦程度和一线作战部队一样。零下40度的气温,两人一床夹被、一天4毛钱的伙食、100多斤重一捆的线缆、美军飞机随时随地的俯冲轰炸……”说起通信兵的苦,曹冬至说比起一线部队的巨大牺牲那都不算什么,心里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更快、更好地完成架线和保障任务,为打赢战争作出自己的贡献。 

  1953年2、3月间,随着板门店停战谈判和抗美援朝部队转入春季防御阶段,曹冬至所在部队圆满完成任务回到国内,他被调到驻扎福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独立通信团。此间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7年,曹冬至复员回乡,先后在芜湖邮电局、屯溪邮电局、蚌埠邮电局从事电报抄收等工作,却因自感文化程度低,弄不懂通信发报的A、B、C、D等字母,于1962年主动请缨回乡,担任民兵营长和大队书记,他一心为民,深受当地群众爱戴,担任大队(村)书记18年,他为乡村发展呕心呖血。 

  曹冬至有4儿一女,其中两位是人民教师,小儿子在合肥从事商贸,女儿嫁在本村。一家人和睦相处,邻里和谐。采访期间,曹冬至现场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他的老伴刘月秋也能一句不落的跟着哼唱,老英雄的歌声响彻小村,一如70年前在朝鲜战场上高攀走线的激昂。

责任编辑: 王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