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岁月留痕 古城新生

作者:顾雪菲 来源:黄山日报 时间:2023-07-16

  歙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的工作要求,不断加快徽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步伐和力度,绘就“没有屋顶的徽文化大地艺术馆”宏大底色,持续打响“徽文化·大地艺术季”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品牌,汪满田、瞻淇两大鱼灯通过网络得到广泛传播,新建、修缮了徽州历史博物馆、徽州非遗展示馆、黄宾虹纪念馆等一批历史文化馆,“徽州府有囍”沉浸式剧场、徽州鱼灯主题馆、非遗夜市、大鱼市集等新兴业态应运而生,有效推动了徽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保护传承 活化利用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歙县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被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徽文化之乡,是徽文化资源的富集地。

  商铺、民宿、茶馆……走进渔梁古街,“千年古埠,徽商之源”的风貌跃入眼帘。古民居鳞次栉比,“鱼鳞路”光洁可鉴,渔梁古街始建于唐代,安然古朴的渔梁坝是歙县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景观,距今1400多年,被誉为“江南都江堰”。近年来,歙县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颁布保护条例、保护规划等,对建筑群“修旧如旧、修新如旧、不增不减、原貌修复”。

  摸清历史文化资源“家底”。该县持续开展普查、认定、登记、保护等工作,让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协同并进。目前,2976处历史建筑,3785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正在逐一建档,经过“绣花”功夫微改造的传统村落释放着新的活力。

  同时,加强政策支持,2016年,歙县颁布实施《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这也是黄山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随后,该县相继出台《歙县徽州古城保护范围内相关审批事项规定》《歙县徽州古城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收储管理办法》《歙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等规范性文件,推动徽州古建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

  6月28日下午,黄宾虹故里(故居)保护利用座谈会在歙县艺术馆召开,会议邀请了众多徽文化专家学者,就推进黄宾虹故里(故居)保护利用进行研讨交流。“文物事务中心将按照年初编制的歙县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逐步加强对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当前已经编制完成了歙县黄宾虹故居的保护修缮方案和改善提升方案。”歙县文物事务中心副主任周虎介绍。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非遗不是故纸堆里的“遗老”,而是穿越古今的“潮人”,可以具备更多烟火气、市井味。每周六晚,走进歙县徽州府衙广场,徽墨、歙砚、毛豆腐……近百种非遗摊位依次排开。徽工之巧,匠熠古城。徽州砖雕传承人方乐成巧手翻飞,“现场为游客展示砖雕的最新工艺,也是一种传承和传播的方式。”方乐成说。

  向下扎根 向上开花

  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非遗项目452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24项,数量位居全省县级第一。叶村叠罗汉、许村舞大刀、昌溪舞草龙、三阳打秋千等众多民俗,在岁月的洗礼下,不但没有被历史湮没,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坚持文旅融合,持续放大效益,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旅游活动平台,组织非遗项目展演,目前‘徽州古城非遗夜市’已成为常态化展演项目。”歙县文旅体局非遗股负责人方敏介绍。

  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2022年,新安歙县黄氏妇科、汪满田鱼灯、深渡打土墙技艺、徽州目连戏、徽菜烹饪技艺、徽州墙头画6项非遗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

  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近年来,歙县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徽剧、徽州民歌、徽州剪纸等特色非遗项目引入学校。依托安徽省行知学校组建了全国首家非遗教育集团——安徽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了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开设砖雕、木雕、歙砚等相关课目,通过老带新,着力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德才兼备、富有活力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目前,歙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人,省、市非遗传承人340人,通过子承父业、师徒传承等方式培养徽文化特色人才500余人。同时,着力挖掘传统技艺的内涵,衍生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徽州元素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活”起来,并走向更大的舞台。该县先后在杭州、上海、深圳等地举办了文旅推介会,参加了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藏品”“歙县IP”“大鱼徽州”等非遗特产手信备受瞩目。由歙县聚鑫工艺品厂选送的砚雕《风华绝代》在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

  (一审:周隆行 二审:焦莹 三审:程薇)

责任编辑: 周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