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黄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指导办公室
歙县创新“党建+”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王自峰 来源:黄山文明网 时间:2020-10-22

  近年来,安徽省歙县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创新“党建+”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推深做实基层党建与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同频共振,强力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2020年7月获评“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考核优秀县”称号。

  创新“党建+乡村治理”机制,助力组织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着力加强基层战斗堡垒强化核心力量。实施“党组织扩面提升行动”,在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的同时,重点向涉农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延伸,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提高覆盖质量,全县“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100%;创新农村党组织流程化管理,“一图读懂”农村党组织年度重点工作部署,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促进农村党组织规范化、流程化、高效化运行。二是着力加强党员干部作用强化骨干队伍。完善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六大载体”建设,创新乡镇流动党委会开到村、乡村书记论坛、农村党员“十二分制”积分管理等特色做法,进一步形成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畅通民意、网格管理、精准服务、治理有效的群众工作新模式。三是着力加强乡村治理创新强化和谐稳定。坚持系统推进乡村德治法治自治融合发展。在自治方面,完善“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组织管理制度,规范“一约四会”运行模式,创新“户主会”制度,及时更新完善全县182个村村规民约,提高乡村自治水平。在法治方面,大力创建平安乡镇、民主法治示范村,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乡村法治水平;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充实执法力量,提高执法能力。在德治方面,深挖古徽州优秀传统文化中乡贤乡约、家教家风、政德文化等独特资源禀赋,创新德治载体,打造乡村德治特色品牌。

  创新“党建+乡村人才”机制,助力人才振兴

  推动人才振兴,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一是强化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更加突出“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优先考虑长期在乡镇工作、政治素质好、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进一步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仅2019年来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50多名。二是强化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实施村干部六大提升工程,着力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发展能力、治理能力、群众工程、党建工作能力,发挥县委党校和乡镇业余党校等培训阵地作用,每年轮训村“两委”干部;把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作为村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三是强化村级支援力量建设。仅2020年以来,县直职能部门组织各类农技服务、农机服务、就业服务、电商服务、法律服务、文化服务等基层需要、群众欢迎的服务队600多人次,进村入组到户、深入田间地头,强化一线服务。四是强化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重点涉农企业,按照“领军人才+龙头企业+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创建颐高众创、恩源众创等一批涉农科创新中心;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累计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网老板”1200多名;实施流动党员“引凤还巢”、“旅外人士家乡行”,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先后引进26个歙籍旅外人士返乡创业项目,总投资近25亿元。五是强化保障类型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教育卫生特岗计划,落实乡村医疗人才定期培训、城区教师支教、乡村教育卫生事业人员享受乡镇工作补贴等政策,激励农村文教卫保障人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

  创新“党建+乡村发展”机制,助力产业振兴

  围绕“富民强村”目标,选准做优促强村级产业,深化三产融合发展,以现代农业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一是抓产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行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产业链、行业链上,先后组织合作社等产业类型党支部22个。二是抓典型,党员示范带动发展。持续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发放信用贷款1322户、1.65亿元;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办产业、抓示范、建基地86个,发挥示范引领和隔壁效应作用。三是抓就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面向大中城市需求,实施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医院看护、餐饮烹饪、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打造区域性劳务品牌,先后输出3000多人长期稳定就业。四是抓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品牌,2019年以来,累计开展“品味歙县˙自在乡村”农旅活动52场,有力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坚持把盘活闲置农房(宅基地)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今年6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刊登《安徽歙县因地制宜探索盘活闲置农房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做法》。

  创新“党建+乡村文明”机制,助力文化振兴

  各乡镇、村党组织在“四个一”上下功夫,推动“党建+文化”抓实抓细。一是建强一支文化队伍。加强乡镇文化队伍建设的同时,注重村组文化队伍培养,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加强农村非遗人才的发现、传承等工作,先后培育农村各类非遗人才100多人。二是保护一批传统村落。坚持把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作为乡村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对全县148个“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积极发挥“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最多的县”的品牌效应,着力打造棠樾、许村、坡山、卖花渔等一批形神兼备、富有发展活力的文化村落、研学村落、旅游强村。三是传承一批优秀文化。因势利导打造“村史馆”“乡贤馆”“政德馆”“农耕文化馆”等30多个,建设一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地;依托“我们的节日”等,深挖各村民俗风情特色,积极组织丰富有益的节日活动,丰富村民生活内涵,密切干群关系。四是选树一批时代楷模。2017年以来,持续深入开展以星级文明户、孝心家庭、美丽庭院、遵纪守法户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明“十项创评”;通过“两推一评一表彰”方式,由各村民代表大会、村党员大会推荐、村“三委”联合评审出3000多名身边好人,由乡镇每年集中公开表彰,并通过“好人榜”“好人墙”等形式,加大宣传引导,弘扬向善向上之风。

  创新“党建+生态保护”机制,助力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美在生态,生态宜居是关键。一是持续推进“五村一美”建设。大力创建生态村、文明村、卫生村、森林村镇和无违建村120多个,持续推进整治自然村87个,开展中心村建设105个,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二是持续推进“一核两线”建设。落实完善“新安江党建联盟”“新安江志愿服务”等机制,提升深渡特色小镇“核心功能”,努力把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新安江百里大画廊打造成为水陆两线精品旅游风景线。三是持续完善“三带头一带动”机制。全面推广“三带头一带动”机制,通过构建“村庄划片、片划小区、小区到人”的网格管理服务,发挥村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的带头作用,带动村民主动做好门前三包、搞好房前屋后整治。四是持续完善“一村四长”机制。推动乡村两级抓实抓细河长、林长、路长、厕所所长制度。在河长制度方面,建立乡村干部包保主河道、村组党员干部包保对应河段及河沟河渠等制度,加大乡镇辖区内全域河沟渠塘管治力度;徽城镇、郑村镇、雄村镇等地实行“河长制挂图作战”,对排污口、排水口、畜禽养殖点等标号管理、动态监管,加大河道沿岸垃圾、污水处理力度和卫生改厕力度,为河道“减负减压”。2019年度,开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专项行动,清缴地笼等非法捕捞用具3200多件(套);完成重点水域持证渔民退捕1564户,水生鱼类资源得到更好保护。在林长制方面,探索构建村组干部联系到山头、党员+承包农户监管地头的机制,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持续加大对森林动物、水生动物等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构筑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山水人文相亲的新农村环境。仅今年3月份,结合疫情防控,开展保护野生动物专项行动,收缴非法捕兽夹等设备3000多套。在路长制方面,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作用,组织党员骨干带头,常态化开展违法违章建设、堆放等整治清理,持续推进“四好公路”“美丽公路”建设。在厕所所长制方面,建立“村组干部联系+专人日常维护”制度,加强全县150多所农村公厕保洁经费、人员、制度、管理落实。(王自峰)

责任编辑: 王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