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黄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指导办公室
【习近平视察安徽四周年】改变黄山轨迹的探索

作者:侯中良 许晟 来源:黄山日报 时间:2020-05-11

  编者按: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安徽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巨大关怀亲临安徽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一大目标和“五个扎实”的工作任务,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时光流转,初心不改。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已深深融入黄山大地奋斗的底色。四年来,全市上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上下同心、感恩奋进,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奋力开创了黄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历史的意义,常在回望与对照中更为深刻地显现。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时代背景,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式必须进行改变。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如何改变固有的发展轨道而迈向新的航程? 

  黄山有幸。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设计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黄山实施。2011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政协专题调研形成的《关于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千岛湖是我国极为难得的优质水资源,加强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意义重大,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 

  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完成了顶层设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的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安徽浙江携手,共同探索创新。8年来,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安江模式”。 

  杠杆的力量,在于支点。轨道的转换,在于撬动。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成功推动黄山发展轨迹改变。 

  2012年9月,安徽、浙江正式签订《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协议》,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式实施。这一刻注定写入黄山历史,写入中国生态文明的历史,写入中国的历史。 

  然而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先例和经验。 

  黄山市将推动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政治上对标对表,思想上高度重视。 

  海拔决定高度。黄山新的运行轨迹探索起航。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的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优化空间布局,通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4年黄山列入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在全省率先启动12个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黄山最鲜明的标识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不能发展不绿色,也不能绿色不发展。贯彻推进“生态+”的发展方式,生态+农业,走特色精致农业之路;生态+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生态+旅游,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旅游+文化”,“旅游+摄影”,“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体育”,“旅游+扶贫开发”,“旅游+互联网”…… 

  将良好的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厚植生态优势。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88处,面积210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4.3%,森林覆盖率82.9%。 

  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责任追究办法、建立环境保护督查问责机制,从而使地方党委政府成为呵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主体和核心力量,成为落实三大攻坚战的责任主体。在全省率先推行农药统一集中配送,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赔偿制度,推行生态公益诉讼制度;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河长制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实行“双向补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19年5月,纽约联合国总部,一场充满浓郁的中国特色、饱含黄山元素的推介会盛大开幕,千年流淌的新安江走上世界舞台。“青山脚下,黄山人民的母亲河——新安江向东奔涌不息。每到春天,两岸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蜂飞蝶舞,与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相互映衬,被誉为最美山水画廊。”山水人文合一,钟灵毓秀交融;一幅黄山大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令人赏心悦目,给人启迪。走进联合国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是一颗镶嵌在皖南绿水青山之间的璀璨明珠,更是实行生态补偿机制的完美答案。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改变了黄山的经济发展轨迹方式,也改变了黄山人的生活方式。 

  2011年11月,歙县街口镇街口村首批实施渔业退养。2012年,新安江歙县段全面实行网箱退养。从那时起,在歙县70多公里新安江干流上,沿江乡镇渔民开始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退养上岸。 

  2019年12月6日,歙县武阳乡全面完成122户渔民协议签订、渔船渔具及捕捞证收回等工作,在全县率先完成退捕;12月31日前,歙县全面完成新安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1564名渔民退捕工作。2020年1月1日起,新安江全面禁捕。 

  不仅歙县,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启动后,8年内,我市完成禁养区124家畜禽养殖场关闭搬迁等,关停淘汰污染企业170多家,整体搬迁工业企业90多家,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 

  痛苦的裂变。 

  然而在经历初期阵痛之后,上岸渔民靠着新安江流域越来越好的生态,吃起生态农旅饭。曾经,世代“以江为田园,以鱼为衣食”的渔民,告别“水上漂”生活迎接一个新的时代。 

  这也是从他律到自律的改变。2016年7月,休宁县流口镇流口村首创“垃圾兑换超市”,通过“以物易物”,让村民获得更多实惠,改变随手丢弃垃圾的不良习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参与,变利益驱动为自觉行为。2019年,流口村“生态美超市”项目荣获由国家八部委共同评选的第九届“母亲河奖”。目前,全市的“生态美超市”已经达上百个,遍布三区四县。 

  这更是黄山人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生态共识。2016年2月,新安源六股尖水环境保护基金会成立,这是安徽省第一家为保护水环境而成立的基金会。基金会每年向当地7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态红包”,为优秀保洁员、先进生态村发放环保奖励。每年一次,从不间断。 

  如果说,历史上新安江改变了徽州和徽州人的生存状态,孕育了徽商,成为徽州文化的母亲河;今天,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则赋予新安江新的内涵,必将孕育新的生态文化。 

  2015年“继续推进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被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9年7月,“新安江模式”入选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尤其是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新安江模式”得到肯定。文章强调,要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鼓励流域上下游之间开展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要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流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新安江模式”诞生在黄山,但新安江模式探索的不仅是黄山与杭州、安徽与浙江的生态补偿;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重大制度创新;这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黄山的发展轨迹因此改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轨迹因此更加清晰。 

  2018年10月,皖浙两省正式签署《关于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开启了为期三年(2018-2020年)第三轮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的各项工作。新安江流域以水环境保护为主的生态补偿试点,扩容到全流域防洪保安、水资源保护开发、生态保护、污染防治、村镇整治、交通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开发、生态移民等方面的综合治理,加快从生态补偿到生态反哺、从补偿上游到全流域治理的转变。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进入着力打造“长效版”“拓展版”“推广版”的新阶段。任重道远。 

  探索还在路上,当勇立潮头。 (侯中良 许晟) 

责任编辑: 王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