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黄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指导办公室
安徽黄山:精致农业托举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程向阳 金一梅 时间:2020-05-14

  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田园风光。

  这是黄山乡村给人们的美好印象。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融合兴农。

  这是黄山上下对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解读。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支撑。安徽省黄山市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和在小岗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让精致农业托举起黄山乡村产业振兴。

  质量兴农,从山里货到名特优

休宁县龙田乡江田村泉水鱼集体养殖基地

  5月4日中午,休宁板桥乡梓溪村村民汪跃良正在鱼塘捞鱼,他乐呵呵地说:“来了一批游客,点名要吃泉水鱼。”

  2017年,在杭州打工的汪跃良回乡置办鱼乐旅游公司。如今,他家有4口鱼塘,并代管村集体10口塘。从一开始的吆喝卖鱼到现在的游客主动上门吃鱼、买鱼,许多板桥人一起目睹了这尾泉水鱼跃出“农门”的优美弧线。

  泉水鱼是我国首批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安徽省首个“山泉流水养鱼之乡”,近年来,板桥乡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泉水鱼文化,通过鱼旅融合发展,把板桥打造成捕鱼、赏鱼、品鱼的特色鱼乡,探索了一条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2019年,来板桥观鱼的游客近10万人,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截至目前,全乡泉水鱼塘总数达956口,鱼家乐、农家乐总数达42家。2017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到板桥调研时,称赞草鱼变成了“金鱼”。

  板桥沂源流水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腊中说,同以前一家一户的粗放养殖不同,乡里推行“四统一保”(统一品牌、统一鱼苗、统一防疫、统一价格,保底收购)管理方式,注册“一线泉”商标,引导鱼农树立诚信养鱼、品牌第一的理念。泉水鱼品质得到保障,价格自然上去了。一公斤160元,老百姓的收入高了。

  “泉水鱼效应”凸显。在休宁,不仅板桥乡,短短几年时间,先后有汪村镇、流口镇、鹤城乡、龙田乡等20多个乡镇发展泉水鱼产业,泉水鱼成为推动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引擎之一。黄山市编制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规划(2017-2030年),把泉水鱼产业作为精致农业和休闲农业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市已发展泉水鱼养殖塘9000余口,面积19万平方米,2019年实现综合产值4.6亿元。

  休宁有“鱼跃龙门”,黟县则有“五黑产业”。黟县聚焦“黑茶、黑果、黑粮、黑鸡、黑猪”等“五黑”特色产业做足文章,初步实现“五黑”特色产业由“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形成“黟品五黑”区域性农业品牌,原先藏在深山、不甚起眼的“五黑”产品如今成为一张闪亮的农业名片。2019年,黟县“五黑”产业综合产值达4.3亿元;今年力争实现综合产值6亿元。

  近年来,黄山市还围绕黄山毛峰、三潭枇杷、黄山贡菊、皖南花猪、皖南中蜂等10个特色农产品建立生态环境、质量控制、知识产权、生产经营四大体系,按照“一个地理标志、一个龙头企业、一套地域环境指标、一位大师、一个产学研协作平台等”“十个一”模板建立和完善小产区发展模式,各地小产区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建立。黄山市精致农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目前有10个中国驰名商标、116个省著名商标、1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山区太平猴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歙县三潭枇杷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一批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从山里货到名特优,一大批黄山特色农产品形成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大大提升该市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绿色兴农,从“外在绿”到“内在绿”

  5月2日,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海拔千米的茶山上,除了满眼的绿,插在茶园里的一张张“黄板”在阳光下耀眼夺目。村民汪胜仙说:“今年插了粘虫黄板,我家3亩茶园不再施农药,成本降低,茶价也高了。”

  粘虫黄板是今年起黄山市推进全域茶园绿色防控的一项重要举措。这种物理、生物方式治虫,不仅减少灭虫成本,更提高了茶叶生态品质。

  眼下,走进黄山的各大茶乡,星星点点的粘虫黄板散落在碧绿的茶园里,远远看去如同“黄金甲”,保护着茶园生态安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汪琪说:“茶叶绿色防控是建设全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的抓手之一,也是发展精致农业、增加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具体举措。”

  为持续推进茶业提质增效,该市对实施绿色防控的茶农销售鲜叶采取优质优价,建立“企业(初制厂)+基地+农户”联系机制,对落实绿色防控制度的农户发放“绿色防控茶园卡”,农户凭卡销售鲜叶,企业收购实行优质优价等。

  黄山市有茶园面积74万亩,是全省茶叶主要产区之一,也是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名茶产地,茶叶一直是黄山农业的主导产业和70多万茶农的重要收入来源。茶业始终是该市的富民支柱产业和发展精致农业的突破口。2019年实现茶叶产量3.88万吨,一产产值36.5亿元,茶叶自营出口5.08万吨,创汇2.04亿美元;远销4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约占全省的80%、全国的10%。

  市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办负责人朱舜球介绍,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强推进、三年见成效”的工作安排,今年在全市39个重点产茶乡镇、239个村和6个企业基地先行先试茶园绿色防控,面积39.2万亩。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黄板配送1590万张,30个乡镇插板完成,其它9个试点乡镇插放完成率80%左右。

  从“外在绿”到“内在绿”,黄山市正加快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融合兴农,从种庄稼到种风景

市民在黄山市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参观。 郑宏/摄

  5月2日,徽州区潜口谢裕大茶博园,由安徽花智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玫瑰花园内,万株玫瑰迎风吐蕊、满目山水脉脉含情,成为五一假期我市乡村旅游新的网红打卡点;歙县郑村镇棠樾村的黄山市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内,月季花竞相绽放、姹紫嫣红,吸引游人,成为乡村的一抹亮色。

  为了促进三产融合,近年来,黄山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826”行动计划,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文化传承、农村电商等深度融合,以“农业+旅游”战略,建造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农业休闲园区,突出抓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让农业在文化上有说头、在景观上有看头、在休闲上有玩头、在经济上有赚头,让好山好水成为农民的聚宝盆。

  龙湾村的“美丽皖南”、“三阶魔方”、双龙村的“青牛奋蹄”、阜田村的“熊猫戏竹”…… 今年春天该市推出20个重点区域油菜示范片艺术图案,传统的油菜花和粉墙黛瓦、青山绿水、田间阡陌、茶园等构成一幅优美的皖南风光图。市农技推广中心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站长曹长东介绍,从2016年开始,黄山市创建“重点区域油菜优质示范片”,打造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油菜花景,提升乡村品位,带动旅游及服务业发展。

  2019年,黄山市农村三产融合加快发展,全市新增产业化联合体10家(达46家)、家庭农场143家(达1238家);农产品电商销售额18亿元,增长25%;休宁县被列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403万人次,累计收入395.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6%和16.14%。

  从种庄稼到种风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优势叠加,黄山市初步走出一条适宜山区实际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路子。数据显示,黄山市近五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以上,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70元,居全省前列。

  “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精致农业赋予了黄山乡村蓬勃生机。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黄山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打造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秩序、有活力、有福祉的乡村为目标,努力让黄山大地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本、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成为世人向往的幸福家园。(程向阳 金一梅

责任编辑: 王振龙